

台灣的海岸線總長約一千五百七十六公里,扣除掉周圍小島,單是台灣本島,海
岸線就長達一千一百四十公里,除了西岸屬砂質地形不適合珊瑚蟲著床外,北部、
東部及南部沿岸附近,幾乎都有珊瑚的分布,其他離島同樣也有珊瑚環繞的景況,
其中墾丁國家公園內是台灣沿海珊瑚生態最豐富的地區。每年初夏的滿月時分,這
一代的珊瑚礁群的珊瑚蟲就會集體釋放精、卵於海水中,霎那間,由海底朝月光看
去,精卵結合的盛況,就有如滿天星斗一般的耀眼燦爛。
但台灣有關珊瑚礁生態的

在墾丁地區有較完整、廣泛的珊瑚礁研究外,其他地區的珊瑚礁多只有種類分佈等
的研究資料,至於珊瑚覆蓋率等的量化研究數據則多半付諸闕如;比較偏遠的地區
如蘭嶼,甚至連最基礎的研究數據仍是一片空白。因此,今年夏天,由中華民國珊
瑚礁學會調查人員在東北角、花東海岸、蘭嶼、綠島、墾丁、澎湖、小琉球、進行
潛水檢驗,結果卻發現台灣地區的珊瑚礁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浩劫,氣候因素與
人為破壞使得珊瑚礁奄奄一息。學者預測,依此速度,台灣珊瑚可能在十年內全
數滅絕。
調查點一:東北角
東北角海域地形變化多端,有峽灣、海灣、岩岸和沙岸,底質則以砂岩和頁岩為
主,硬底質的海底大多有珊瑚分佈。調查發現,活珊瑚僅佔底質的16%,藻類卻高
達60%。珊瑚礁區的海底生物只有極少數的碟魚和魔鬼海膽。這裡的自然環境較差
(冬天水溫可能低於18度,另有東北季風和颱風侵襲),過漁及高度的遊憩壓力,
可能是這裡珊瑚和其他生物數量較少的原因。
調查點二:東部海岸
東部海岸珊瑚礁呈點狀分佈,部份海岸陡直,無法由陸路調查。就今年調查的地點
而言,有幾項特徵:一是海藻多,這是優氧化的現象;二是許多地點混濁狀況嚴
重,這與台11線拓寬工程、水土流失有關,這兩項皆導因於人為活動;第三則是
今年有大量珊瑚白化的現象,水深3m處,約有25%-45%的珊瑚受此影響。魚類則僅
見小型魚類,也少見海膽、大型貝類,有遭過度捕撈的現象。
調查點三:綠島
綠島珊瑚礁體檢於9月上旬分別在南寮、柴口和公館1m,3m及10m水深進行。西岸南寮漁港
外,以軟珊瑚最具特色,10m深處可達60%,3m深也超過了20%。與去年比較最
明顯的差異是大量珊瑚白化的現象,在綠島西岸3m處約有80%珊瑚白化,而白化現
象一直延伸到20m以下水深,約仍有10%的珊瑚受到波及,北岸則狀況較佳。標的魚
種及生物方面,與台灣結果極為相似,大型魚類,如石斑、鸚哥魚均未見到,硨磲
貝亦僅存少數個體,碟魚則仍常見。
調查點四:蘭嶼
蘭嶼有溫暖的黑潮流過,這裡的珊瑚群是以石珊瑚為主發展而成的群礁。經過珊瑚
礁體檢調查,3m深的活珊瑚覆蓋率為33%,而10m處為48%,將近89%的珊瑚呈
現白化。除了碟魚和魔鬼海膽外,大部份的標的魚種和珊瑚礁無脊椎動物闕如。1m
深處水溫為35度,而20m處為31度,全球氣候異常可能是導致蘭嶼珊瑚嚴重白化的
主要因子。
調查點五:墾丁
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地方潛水業者的參與下,共完成
了核三出水口、眺石、佳洛水、香蕉灣、後壁湖、紅柴等地點的調查。調查結果顯
示,眺石、佳洛水和後壁湖的珊瑚覆蓋率都比1997年少,可見這些地點的珊瑚礁已
遭受污染或人為破壞。此外,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有大規模白化的現象,水深5m以內
的珊瑚礁幾乎全部白化,眺石等地5m以下也有堆積達數公分以上的泥沙,顯示這裡
的沈積物污染嚴重。建議加強沿岸土地開發管理和水土保持、加強海域活動管理、
污水處理、污染防治及降載核電廠熱排水。
調查點六:小琉球
小琉球近岸破壞嚴重,但無漁港及遊客的地點則狀況較佳。以杉板路為例,15m深
處的片狀珊瑚聚落完全無破壞;美人洞外多樣性高的蕈珊瑚更是其他地方所少見。
就魚類而言,大型魚均未曾在調查期間見到,是珊瑚礁生態系的危險徵兆。今年9月
間大量珊瑚發生白化現象是往年所無的。由於全台灣均有此現象,可能與地方性環
境因素無關,而與黑潮帶來異常暖水有直接相關。
調查點七:澎湖
澎湖群島的珊瑚礁多集中在淺海,以石珊瑚為主。調查人員分別在澎湖本島的崎頭、蒔
里、蛇頭山和青彎進行調查。死珊瑚平均覆蓋率為45%,以蛇頭山1m深處最高,為
67%。除了碟魚和魔鬼海膽外,大部份的標的魚種及無脊椎動物都闕如。澎湖珊瑚
礁衰敗可能與過漁及急增的遊憩壓力有關。
|